“双碳”转型时间紧任务重,作为我国代表公共利益参与经济和干预经济的手段,央企都有哪些动作?9月23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3.55万亿元,利润总额合计1.17万亿元,为夯实央企总盘子、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其间,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央企控股上市企业不断加大绿色产业项目投资,共发行绿色债券35只,融资418.90亿元,为发展绿色经济并辐射带动绿色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手握资金,借政策东风,央企正在推动、带动、辐射绿色经济,但如何进一步精准发力、精准施策迅速拓局仍是关键。

做示范

“央企资金实力雄厚,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比较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举足轻重,需要挑起大梁,起到示范和外溢效应,在自身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上绿色产业的发展。”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评价道,近年来频频建设的各种大规模水电站便是很好的例子,央企通过投资绿色产业项目获得回报的同时,上下游企业也可借此推动所使用的能源转型升级。

除王鹏提到的水电站外,央企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辐射带动绿色经济发展上动作频频。

杭州西站便是绿色交通的生动案例。今年9月22日投运的杭州西站,从空中俯瞰,白色屋顶与光伏板的组合,让车站外形分外酷炫。据了解,车站屋顶布置1.5万平方米光伏发电板,年发绿电量预计可达231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0余吨;十字天窗加透光遮阳膜的设计,使自然光倾泻候车大厅;室内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可根据客流量和天气变化自动调节光照强度;车站屋顶还“披上”一层辐射制冷膜,反射屋顶热量,降低制冷能耗。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了车站建设全周期,杭州西站获得了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这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的最高级别。

在能源方面上,成立于2012年3月的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绿色科技,布局绿色产业,形成了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化黑为白”完整产业链。该集团的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采用目前成熟可靠的煤气化制甲醇工艺技术路线,实现了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的“由黑到白”完整产业链条,其中甲醇全部作为下游加工项目的原料使用。该项目年产186万吨煤制甲醇,年转化煤炭440万吨。

广布局

2021年9月,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调研中央企业科研创新工作时的讲话也为央企“双碳”转型指明了方向:要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更多行业龙头企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央企主动护绿、降碳、减排,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体系引领护航。2021年12月30日,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国有资本绿色低碳布局、中央企业要加快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低碳基金,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项目落实。

具体而言,在财政政策上,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货币工具上,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家已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政策资金超1800亿元,通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累计发放政策资金超350亿元;能源领域价格改革深化,国家出台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创新抽水蓄能价格机制;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批纳入2162家电力企业,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

手握资金,借政策东风,央企正在绿色经济领域大显身手,在项目建设、对环保企业的并购方面出手不凡。综合来看,央企布局绿色经济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扬长避短,选择自身能力匹配程度高或者技术上相似,或者拥有内部市场的生态环境业务的方向,如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了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冶金渣矿、冶金尘泥的再利用、深加工方面打造标杆业务,再借此向固废处理、土壤修复等技术相似的领域延伸。

第二种是平台运作,统一筹划统一行动。如三峡集团在2017年长江大保护计划出台后,投资或成立了数十家环保类子公司,建立庞大的生态环境企业群。

第三种则是全面布局,打造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在“融技投建运”五方面补充和强化能力,顺应生态环境行业一体化服务、打包的大趋势。

攻课题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对一个宣言、一个政策的实施,它还是央企完成历史使命的实践,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我国央企中的能源企业占据能源行业的半壁江山,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过程中,央企责无旁贷,必须勇于“挑大梁”,为国家“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

不过,如何进一步精准发力、精准施策迅速拓局,对央企来说仍是课题。

“央企存在船大难调头的现实问题。”王鹏指出,央企的“双碳”转型和其数字化转型异曲同工,一般都会涉及战略转型、组织架构转型、人才转型和业务转型四个维度,但其庞大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要转向“双碳”还需要时间消化。“一方面是内部资源整合难,集团下各公司存在内部竞争。另一方面,转向‘双碳’运营能力提升难,团队打造、经验积累非一日之功。最后是央企互联网基因还有所欠缺,智慧化、数字化是绿色产业下一轮升级改造的热点,但央企在这方面并非主流,智慧化和数字化发展当前依然是各环保公司和IT科技公司在主导。”

央企该如何发力?王鹏认为,首先央企要探索出一套“双碳”转型的方式方法供其他类型企业参考;其次央企可依托其强大的人力、财力等在绿色经济最前沿的科研领域进行攻关,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最后,在转型过程当中,央企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可以尽力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市场共享和订单共享,再去外溢、赋能、孵化其他相关的行业、企业。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陆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