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署名文章《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刘鹤表示,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有效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这一决策的历史逻辑和时代背景、重大原则要求和主要任务三方面内容,刘鹤撰文进行了充分的阐释。这是面对国际需求可能进一步波动收缩、全球经济原有供需循环受到干扰甚至被阻断、国内传统优势弱化、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等新形势下,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

刘鹤指明未来五年围绕这一决策的七项主要任务,包括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等。

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

面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以来疫情冲击等,我国通过扩大内需系列举措有效对冲了负面影响,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实践证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

2015年以来,为了应对“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我国推出了“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我国进一步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关系调整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刘鹤表示。

刘鹤对当前国内外形势进行了分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调整宏观政策,国际需求可能进一步波动收缩。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正在发生广泛深刻调整,能源资源等供应稳定性下降,全球经济原有供需循环受到干扰甚至被阻断。特别是某些国家不顾国际关系准则和经贸规则,试图通过脱钩断链、打压企业等方式极限施压,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对全球总供需平衡产生重大冲击。从国内看,近来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一些领域风险因素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土地等传统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亟待从供需两端发力,既扩大有效需求,又推动生产函数变革调整,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针对这种新形势,202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刘鹤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31032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刘鹤表示,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物质基础已经比较丰厚,但距离现代化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经济规模将不断壮大,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内需不断扩大且带动作用增强。因为中国作为大国,内需拉动是大国的固有属性。

推动高质量扩内需,突破供给约束堵点

刘鹤表示,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如何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刘鹤表示,扩大的内需必须是有效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是有合理回报的投资、有收入依托的消费、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需求,是可持续的需求。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不稳时出手,做到适时适度、精准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上做文章,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落后产能和产品,造成社会资源和财富浪费。

刘鹤表示,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表现在供给存在卡点、堵点、脆弱点,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我国供给存在哪些突出的卡点、堵点、脆弱点?刘鹤重点列举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对外依赖度高、短期难以有外部替代来源,可能会出现断供断链的领域,要加快补短板。二是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如优质品牌商品,育幼养老、健康文化等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研发设计、会计审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绿色生态产品等,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优化供给结构。三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形成经济发展不竭动力。

在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时,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刘鹤表示,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坚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是要充分用好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宝贵的战略资源,为市场主体营造长期稳定的良好发展预期,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市场自主支出意愿和能力,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

有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壮大,需求本身的约束越来越明显,传统动能在减弱,包括城镇化进程、千人汽车保有量、房屋居住面积等都将告别原来的快速提升阶段,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在做大蛋糕同时需要做好机会均等、机会共享等分蛋糕相关事情。与此同时,需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因为随着研发资金、人才等高级要素的流动,会对当地营商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着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等七项主要任务

刘鹤表示,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找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点,系统有力精准施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具体而言,有机结合点包括以下七项主要任务。

刘鹤表示,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妨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障碍,尤其要重视在极端情况下,实现中等水平可循环。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开放对拓展循环空间的作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

刘鹤表示,着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要加强预期管理,提高宏观政策透明度、公信力和专业化水平,努力走在市场曲线前面。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释放现代化建设蕴藏的巨大消费和投资潜力。

刘鹤表示,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为资本设置好“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刘鹤表示,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针对人口变化中长期新趋势,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针对金融结构性重组迫切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刘鹤表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对某些国家对我国脱钩断链企图,要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特别是要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替代接续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刘鹤表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刘鹤表示,着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要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需求侧管理,抓住主要风险点加大流动性注入和预期管理,处理好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与此同时,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治理能力,优化金融体系功能,改善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达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使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建立在强劲健康的经济基本面之上。

面对来自供应链的冲击,企业层面已经在进行适应性调整。美国波士顿咨询中国区北京负责人周园表示,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已经出现从全球布局到区域化布局的转变,有越来越多企业不再只是拥有一个全球中心,而是选择建立多个区域化供应链中心,这样既能分散风险,也能更好回应市场。面对上升的不确定因素,过于集中的供应链风险增高,所以越来越多企业加强了对上游关键原材料的多元采购,设置多个工厂的柔性生产,同时还要搭建紧急备用的物流通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扩大内需的要求是“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需求”,这是出于防风险的角度。比如扩大内需要上马投资项目,但是不能盲目上项目,项目应该有本金,且要考虑整体负债水平。“尤其要重视在极端情况下,实现中等水平可循环”是个新提法。这可能意味着,国内要注重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物流、人流等保持相对正常的循环,也要避免多重政策叠加带来的合成谬误,推动经济平稳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为了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政策层面应留有余地。

(作者:周潇枭 编辑:包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