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骨架和支撑,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面临着困难和挑战,需要进行一系列结构性的体制和治理改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劳动力优势融入全球制造业分工网络,目前已跃居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两个挑战,一是自2011年起制造业比重为32.06%持续下降至2020年的26.18%,2021年重新实现正增长至27.4%。当我国制造业占比在2011年到达高点并开始下降时,中国人均GDP仅为4972美元。与一些发达经济体的情况相比,我国似乎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现象。其次,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发展质量尚待持续提高。次贷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战略,发展先进制造业,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利用成本优势吸引中低端制造业工厂,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多重挑战。

为应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这些挑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顶层设计与治理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首先作出中国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避免继续将过多资源流向基建、地产等由债务拉动GDP增长的领域,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体系治理与“房住不炒”原则,避免经济脱实向虚,从根本上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最终构建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改革建立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发力,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制度环境。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首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为此必须改革科研体制,加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从制度上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规范金融市场与资本行为,确立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针,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建立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为实体经济降低成本,通过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为重点,加快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强化基础设施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等。

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决定了实体经济的效率、质量与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协调,共同发力,不能就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就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我们还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消费的牵引作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弘扬企业家精神,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