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
受访者供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成绩单”近日发布。9年里,三地携手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对已经到来的数字新时代,推进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是适应区域竞争新变化的客观要求。“可以说,‘数字京津冀’将成为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谈减量发展

北京减量发展关键要义是“集约”

新京报: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如何客观看待城市的减量发展?

连玉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北京减量发展战略”是我长期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我在全国政协的自主调研课题。首先我们要准确看待北京减量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北京减量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首都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新情况、新要求。新情况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而新要求就是要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培育形成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为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肩负着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新路子的任务,承担着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使命。

要在这样一个站位上进一步认识北京减量发展战略,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北京发展面临的矛盾,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天津、河北发展面临的问题,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北京减量发展的关键要义是“集约”,就是要在最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内一切资源要素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资源配置、资源优化和资源节约,向改革创新要效率、要效益。

新京报:北京的减量发展,是在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背景下的发展模式转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好这种加减法?

连玉明:看北京的减量发展,关键是要看两点:一是过去5年,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越两个“万亿台阶”、突破4万亿元,今后5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北京经济总量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二是北京严控用地指标,只减不增。GDP要继续增,用地计划却大幅削减,那必然的结果,就是要把土地腾给那些能创造更高产出的企业。也就是说,减量发展的另一面是“提质增效”。

北京的减量发展,首先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核心的循环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以减少建设用地、保护农地和环境为特征,科学划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强调混合土地利用,鼓励存量开发的紧凑发展模式。北京的减量发展,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是一次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减量发展的根本就是让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更趋合理,从而真正实现城市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谈数字京津冀

将京津冀建设为数字产业的“领头羊”

新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9年,你认为京津冀下一步应如何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连玉明:我提出了一个“数字京津冀”的概念。“数字京津冀”的核心功能就是要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在更大范围里加强竞争与合作,特别是要聚焦生产、金融、安全、治理这四个领域展开国际竞争。首先,在生产领域,要先发布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将京津冀建设为数字产业的“领头羊”。其次,在金融领域,积极推进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推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第三,在安全领域,统筹考虑数字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和数字产业发展,实施安全与发展齐头并进的数字发展战略。第四,在治理领域,要在数据交易、数字税收和数字贸易等相关领域率先探索形成可供国际参考的标准和规则,通过扩大对外合作交流,鼓励数字平台拓展海外业务,参与全球规则和标准制定,引领全球数字治理理念。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数字京津冀当然首先是要推进京津冀高水平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共享发展新机会、合作新红利。但更加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的数字合作机制,通过数字化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形成区域数字合作格局。

新京报:你对推进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连玉明:推进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溢出效应,优化京津冀范围内数字核心产业和数字产业集群布局。

首要任务是要改变传统的“引进-消化-模仿”发展路径,主动融入全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抢占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制高点和主导权,加大全球资源利用力度,在全球数字产业领域争取领先地位。加快培育数据驱动的未来标杆产业,形成以新一代数字化出行、新型数字化健康服务、智能制造、数据支撑的研发和知识生产、数字金融、数字能源服务等为代表的核心产业。

同时,要加强对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的全面统筹,明确三地数字产业定位和区域重点数字产业的产业链各环节分工,加快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把京津冀打造成为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共同体。这其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中关村(000931)的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促进形成上下游联动、分工合理的数字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2018年,我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建设中国(雄安)自由贸易港”提案,提出发挥京津冀空港、海港、陆港的独特优势,以共同建设自由贸易港为抓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围绕由北京航空双枢纽、天津滨海机场和河北正定机场构成的空港群,由天津港(600717)和河北曹妃甸港、黄骅港为核心构成的海港群,由京津冀城市间新建和改建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枢纽节点构成的陆港群,京津冀已经形成了立体化的综合体系。在此基础上,拓展推进京津冀数字贸易港建设,将成为深化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体化、高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贸易港与空港、陆港和海港的“四港联动”,将实现对内对外双向开放驱动,加速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服务等要素在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区域便捷高效、自主有序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发展动力,进一步辐射带动内陆腹地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

新京报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