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日前在北京举办,大会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将重点围绕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在开幕式上,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研发经费投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保持在6%以上,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在研发经费投入中的占比达到16%。未来,北京将加快出台并实施《北京市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方案》,形成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是指不预设特定应用目的、旨在获得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的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从“实验室”到“产品线”,基础研究产生效果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由于基础研究不可预测、投入大、时间长、风险高且易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因此,政府投入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为1504亿元,其中,政府和企业投入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分别约为92%和4%。可喜的是,近年来,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上升到新高度,在基础研究中的地位也更加明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人才及团队培养支持力度。
那么,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投入状况如何呢?
首先来看全社会研发经费数据。根据科技部统计,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年均增长近15%,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最近连续4年超过6%。从总量上看,我国研发经费已经位于世界前列。根据大连理工大学3月公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不过,从结构上看,基础研究投入虽然逐年提高,但占整体研发经费的比重仍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15%~25%的水平。
其次来看企业层面研发经费数据。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战略的引领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经费从2446.90亿元提升至1.67万亿元,增长近7倍;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由23.76%提升至54.12%。其中,基础研究占比如何?目前的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应用层面的投入更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仍待提高。2022年12月,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出席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时曾表示,有的上市公司“现在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方面的技术攻关还显得比较薄弱,主要还是在应用方面的投入较多”。他建议,上市公司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由此可见,无论是全社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经费中的占比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这个8%的指标如何理解?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的解读指出,“十四五”时期,通过调整政府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预计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可达2800亿元左右,占研发经费投入的8.2%。因此,将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目标值设定为8%以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如果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未来能达到15%甚至更高,“我们将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上创造一种新的历史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