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灵活实施、分类提拔、统筹考虑的原则,逐步推迟法定退休年龄。
为什么推迟法定退休年龄?如何理解这些原则?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
延迟退休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金维刚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基于四个方面,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0岁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与退休年龄直接相关的城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相比之下,1951年确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后,70年来一直没有调整。因此,有必要根据预期寿命的增长来调整退休年龄制度,使二者科学匹配。
到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如果不调整退休年龄,就意味着工作的人越来越少,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受教育年限的普遍增加来看,新增劳动力中有一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开工年龄有所回落。在退休年龄相同的条件下,平均工作年限的缩短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人力资本利用率的降低,尤其是高校、科研机构等高学历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和行业。